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刑法常识
浏览:3470
来源:全国公务员考试网
2014-06-19 10:35:34
1.数罪并罚时,如果数罪中有判处附加刑的,附加刑( )。
A.无须执行
B.可以不执行
C.可以执行
D.仍须执行
2.下列行为中,构成使用假币罪的是( )。
A.甲用总面额1万元的假币参加赌博
B.甲是某银行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用假币换取真币
C.甲在与乙签订经济合同时,为显示自己的经济实力,将总面额20万元的假币冒充真币出示给乙看
D.甲用总面额10万元的假币换取乙1万元的真币
3.下列哪项属于单位犯罪?( )
A.个体户王某偷税1万元
B.骆马公司向某官员行贿3万元
C.李某为谋取不正当利益,向远方公司行贿1万元
D.天奇公司董事长因玩忽职守,严重不负责任,在与外商签订贸易合同时被骗,致使国家损失600万元
1.答案: D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九条规定:“判决宣告以前一人犯数罪的,除判处死刑和无期徒刑的以外,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但是管制最高不能超过三年,拘役最高不能超过一年,有期徒刑最高不能超过二十年。如果数罪中有判处附加刑的,附加刑仍须执行。”故正确答案为D。
2.答案: A
解析:根据《关于惩治破坏金融秩序犯罪的规定》第4条:使用假币罪是指“明知是伪造的货币而使用,数额较大的……” 。“使用”是指将假币取代真币在经济交易中运用,即用于流通,如正常的买卖活动,也有的用作赌资非法活动。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经济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第19条“明知是伪造的货币而持有、使用,总面额在四千元以上的,应予追诉”的规定,数额较大的起点为四千元。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项银行工作人员并没有将假币用于流通,其行为构成以假币换取货币罪。金融机构工作人员购买假币、以假币换取货币罪,是指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购买伪造的货币,或者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以伪造的货币换取货币的行为。C项中甲的行为是为了取信于乙,其行为不构成使用假币,但不排除非法持有假币。D项的行为不属于正常的买卖活动,其行为实质构成了出售假币罪。
故正确答案为A。
3.答案: B
解析:单位犯罪是指由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它有如下基本特征:1.单位犯罪的主体包括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2.单位犯罪必须是在单位意志支配下由单位内部成员实施的犯罪。3.单位犯罪必须由刑法分则性条纹明确规定。所以,只有B项是单位犯罪,即刑法第393规定的单位行贿罪:“单位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而行贿,或者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回扣、手续费,情节严重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因行贿取得的违法所得归个人所有的,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九条、第三百九十条的规定定罪处罚。”1是偷税罪,可由单位或个人实施,但个体户不属企业。C和D分别是行贿罪和签定、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都只由个人实施。
故正确答案为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