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进严出”的录取标准,使得高分群体的比重相对下降,而中等或中下等成绩的学生开始进入留学人群。“留洋镀金”的神圣感似乎正在减弱,而“去贵族化”的留学,其实推动了大众教育的普及性。
1、英语能力就好像海归的“标配”,也是社会对海归的最低期望值。
当前去英国留学的中国学生,三分之二是读硕士学位,而英国大学的学制规定,大部分硕士专业课程是一年期。在这一年内把英文学好,似乎来说很困难。英语学习和训练如果不早动手,很可能造成学生入读硕士阶段出现对英语环境的不适应,而一年学习结束后,回到国内,又会遭遇英语的退步。很多工作岗位的晋升条件就是英语,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企业中高层管理职位等等。很多人拼命地抽时间报班学英语,但这种碎片式的训练,收效微乎其微。这样看来,留学英国前的英语历练反而是最重要的时期。
2、满足于应试能力的分数是最致命的。
国内很多出国留学项目的招生对象都是高中毕业生,这个年龄段的中国学生——特别是一直在体制内学习的孩子们,从普遍意义上讲,其实还应该算是“低龄”,他们对国际化的学习环境和方式仍然是似懂非懂。
应试教育的环境中,学生浸染在单选题、多选题的训练中,而潜移默化地把思维固定在一个很小的圈子里。到了英国大学里,思维方式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用半瓶水来分析英国人,更容易理解。通常,我们更注意瓶子中有水的部分,而英国人则更关注没水、空空的部分。推而广之,给定的答案不正是老师、家长和社会为我们铺设的、按部就班的发展路径吗?而生活中哪里有那么多现成的答案可选呢?自己的选择、选择的勇气真的很重要。
3、英美国家的人很早就接受演讲的训练,而国内口头演讲或演示一般没有专门训练。
在英国留学时,中国同学最头疼的恰恰是小组讨论和演示。每个组各自推举一个组长,主要负责收集大家对某话题的见解,制作PPT,还要承受上台做演示的压力。组长每次轮换,“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都要硬着头皮上。
要是深究的话,英国留学时课堂训练的做演示,正是今后安身立命的技能,无论是求职、谈判,还是业务交流、国际会议,都需要演讲能力。
综合上述的一些应该具备的技能,其实这都是到英国留学的基本要求。
|
河南广电主办 河南广播电视台数字多媒体工作部承办
资源支持:河南广播电视台十套频率 河南广播电视台九套频道大象新闻客户端 大象融媒新浪河南 东方今报
版权所有: 河南广播传媒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