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留学在线 >聚焦海归 >邓中翰团队:海归创业二十载 锻造“中国芯”

邓中翰团队:海归创业二十载 锻造“中国芯”

浏览:3069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0-01-08 17:11:45

1999年,几个从硅谷回到北京的年轻人邓中翰、杨晓东、金兆玮、张韵东一起创建了中星微电子公司。肩上的担子很重——承担并启动实施国家项目“星光中国芯工程”,改变中国无“芯”的局面。

1999年10月1日,邓中翰就应邀回国参加国庆观礼。那时的他已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建校130多年来首位横跨理、工、商三学科的学者,并在硅谷创建集成电路公司Pixim,

公司市值很快超过1.5亿美元。

不久后,在工信部、财政部、科技部和北京市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邓中翰团队在中关村承担并启动实施了“星光中国芯工程”,在北京中关村创建了中星微电子公司,建立数字多媒体芯片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两年后的2001年,中国第一颗百万门级超大规模数字多媒体芯片“星光一号”诞生。此后的数年间,“星光多媒体”系列芯片被苹果、三星、飞利浦、惠普等国外知名品牌规模采用,占领了全球计算机图像输入芯片60%以上的市场份额,这颗中国“芯”,极大增强了我国集成电路企业自主研发和争取市场成功的信心。

作为网络信息产业的“心脏”,开发出具有超高运算能力以满足市场需求的芯片,的确是信息产业竞争中实现突破的关键。邓中翰表示,芯片领域技术突破难度大、投资回报周期长,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特别是在芯片自主可控、国家安全、信息安全领域需要更多自主创新的芯片成果。

随着摩尔定律逼近物理极限,近年来,业界对于集成电路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讨论颇多,邓中翰认为,智能芯片在信息层面的技术创新还可以实现更多可能。与此同时,如何实现自主创新和自主可控,成了创业路上邓中翰常常思考的问题。

“谈起芯片产业的‘自主可控’,许多人认为就是指信息安全,其实远不止于此。芯片产业自主可控范围广泛,比如数字中国所需要的服务、老百姓所需要的服务。”邓中翰说。

“一路走来,很多东西在改变——我们承担国家新的项目、产生很多新的研发方向,但不变的是我们团队的国家使命感和服务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创新精神。”

责任编辑:张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