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留学生职业教育机构发布了《2019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报告显示:曾经广受追捧的“海归”人才,近些年来在国内就业时常常会遇到一定阻力。一时间,这份报告得到了多家媒体的转发,“海归”是否已经不再吃香,留学还是不是好的选择,再次成了年轻人中间的热点话题。
在这份报告调查的样本之中,近70%的留学生归国后产生了文化理念、落户就学、政策限制等问题的困扰;30%的留学生认为他们的第一份工作完全未达到预期;而在企业端,则有27%的受访企业认为海归的自我评价过高。在最令人关注的薪资方面,报告显示,2018年初次就业的近三成“海归”,实际年薪不到10万元人民币,与国内一流高校毕业生相比并无多少优势可言。
事实上,很多留学生在自己选择出国,或被父母送到国外的时候,对国内就业环境的现状都缺乏了解。抱着“镀金”心态出国留学的人越来越多,“海归”人才的稀缺性迅速消失。而国内高校近些年来突飞猛进的发展,也在无形之中削弱了“海归”的竞争优势。这些外部环境的变化,是很多归国留学生始料未及的。一方面,他们不得不面对国内与国外的文化与社会差异,在双重身份的夹缝里,努力适应国内的职场生活;另一方面,很多人只能接受远逊于心理预期的薪酬,并因此为自己当年出国留学的选择后悔。
很多人都在说:归国留学生群体“自我评价过高”。归国留学生群体的海外学习经验自有其价值,问题在于,衡量他们才华与能力的标准,并不只有初次就业的薪资这一条。留学经历的宝贵价值,也并非只体现在就业市场上“卖个好价钱”。留学生的独特经历,使得他们在国际视野、适应性上占据优势。如何认清自己,利用好自己的优势,将决定他们人生道路的宽度。这对归国留学生群体而言,远比一时的薪资高低更重要。
河南广电主办 河南广播电视台数字多媒体工作部承办
资源支持:河南广播电视台十套频率 河南广播电视台九套频道大象新闻客户端 大象融媒新浪河南 东方今报
版权所有: 河南广播传媒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