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普通高招 >我心从容 >专家建议:父母不紧张 孩子更淡定

专家建议:父母不紧张 孩子更淡定

浏览:4233 来源:北京考试报 2015-02-02 15:21:59

  正当人们喜迎新年之时,一部分背负着高考重任的考生却因岁月匆匆,被焦躁、烦闷等坏情绪侵袭,染上了“岁末综合征”。相关人士提醒考生父母,岁末之际,要密切留意孩子情绪变化,并在孩子状态不稳时,冷静、得当地引导孩子自主释放、化解。只有及时清理掉坏情绪,孩子才能坦然面对下半年的备考。
  管住碎嘴 拉近距离
  提起难忘的陪考经历,上届考妈王女士马上想起今年元旦前后与女儿的那场莫名其妙的跨年争斗。
  王女士的女儿是住宿生,每逢假期,她都会赶到学校去接孩子。回家的前半程路上,母女俩有说有笑,但随着话题由生活趣事转为期末考试目标,车内的气氛一下子沉闷了。王女士回忆,女儿先是敷衍了几句后想转移话题,但她就这个问题一直追问女儿的明确态度。自觉孩子心不在焉的王女士不得不拿出了“杀手锏”,喋喋不休地给女儿讲了一路的大道理。
  一番语重心长的叮嘱过后,女儿的一言不发让王女士很是郁闷。就这样,母女俩在假期里一直持续着冷战状态。直到送孩子回校的路上,王女士还是没忍住,又是一番细致嘱咐。从一日三餐,到复习建议……苦口婆心叮嘱孩子的王女士,被女儿临下车的一句“啰嗦死了”彻底激怒。
  越想越委屈的王女士给孩子老师打去了电话。在听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老师表示理解王女士的苦心,但对于她的不妥做法也提出了建议。在老师看来,孩子对母亲的好心之所以产生反感,主要是因为家长“嘴太碎”。过分的唠叨容易让身处备考压力下的高考生产生逆反情绪。如果孩子对父母有了抵触情绪,亲子间的沟通渠道就会变得不畅,家庭氛围也不会很和谐。这样恶性循环下去,往往会导致两败俱伤。
  在听取了老师的建议后,王女士以换位思考的方式审视了自己与孩子间的问题。她尝试着慢慢改变,将过往的唠叨不休转变为默默关注。女儿住校期间,她不再天天打电话、发指示,而是不定期地分享给女儿两三条减压、立志或是生活常识方面的微信。
  行动上的转变慢慢化解了母女间的尴尬。不到一个月,女儿不但与王女士的沟通恢复了正常,而且出乎意料地变得更愿意听取父母的建议了。用王女士的话讲,要相信孩子的处事能力,不到万不得已,做父母的就不要频繁地在孩子耳边叮嘱、唠叨。父母可以默默守护在孩子身边,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再帮上一把,不多言,不急躁。淡定的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心灵守护者。
  正视压力 化解焦虑
  自升入高中后,小贺的总成绩就一直平稳地保持在班级前五名的水平,这让贺先生夫妇非常安心和踏实。可在11月的期中考试中,小贺遭受了高中最严重的一次打击。由于数学科目两道综合题审题失误,小贺的排名一下子滑至班级中游水平。拿到成绩单的小贺就像被霜打了一样,状态低迷。
  得知孩子的成绩是失误导致的,贺先生并没有过多地责备,反而是安慰孩子,想让小贺尽早释怀。可考妈周女士在孩子遭遇此次“重创”后有些不知所措。据周女士讲,那段时间,她满脑子琢磨的只有一个问题,怎样帮孩子走出失利的阴影。可事与愿违,她越是急着帮孩子脱困,越是身不由己地给孩子添了不少额外的“负担”。
  毫无头绪的周女士可谓“病急乱投医”。孩子每晚复习时,她都会找出各种理由到孩子屋里“巡视”一圈,看看有什么可以帮到孩子。小贺承受着母亲无微不至的关怀,非但成绩不见起色,整个人看起来总是心事忡忡,闷闷不乐。
  小贺在备考时不进反退的状态引起了老师的注意。通过聊天,老师得知小贺的思想包袱过大,压力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期中考试失利的自责心理,二是失利之后母亲过度照拂引发的愧疚感,三是之前定下了过高的报考目标。在这内因外因的综合作用下,小贺原本正常的备考生活变得复杂、凌乱。
  岁末之际,期末考试的日益临近,会让高三考生在各方面的压力倍增。昌平一中心理老师王世强表示,在孩子背负压力,备受各类心理困扰时,父母一定要表现得从容淡定。如果此时父母过度敏感,一惊一乍,孩子更会无所适从。
  对高考生而言,有压力是正常现象,因为压力本身就是人面对困难时的一种应激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父母要引导孩子重新审视面临的压力,把它看成是备考路上一位早晚要相遇的对手,与其刻意回避,不如正面迎战。如果孩子确实感觉到压力太大,自身无法消化,那么父母一定要让孩子适度地放松。同时,父母不要额外给予孩子特殊的待遇,让孩子感觉家庭氛围松弛、随意即可。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