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报四大误区
浏览:3697
来源:新浪教育
2016-03-29 11:25:19
相较于高考成绩的相对客观和稳定,志愿填报对于考生来说具有更多的主观性和偶然性,这也使一部分考生和家长容易陷入一些思考的误区。
误区一:“踩线进门”是最好的志愿填报结果
可能部分考生和家长会有这样一种思想,志愿填报的最佳结果是一分都不浪费,踩着录取线进入学校或学校的某一热门专业就是最好的结果。其实不然,志愿填报不是做买卖,“踩线进门”不一定就是赚了便宜。首先,志愿填报选择的应该是最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再次,考生想踩线进档,却往往遭遇退档,平行志愿投档模式下,虽然高校的调档比例降低,但并不是百分之百,所以即使考生能够压线进档,也不能保证百分之百被高校录取。鉴于此,在选择过程中其实大可不必为一分两分耿耿于怀。
误区二:拒绝招生老师的“忽悠”,只听自己的
在每年的招生季,各高校的招生宣传人员都会奔赴各地向考生和家长介绍、宣传和推荐自己的高校,这种宣传有时就像是在推销一件商品,有的宣传可能会给人一种不真实感,甚至像是在忽悠。
面对这种情况,有的考生和家长会选择无视,只按照自己的判断去选择。那么,面对招办老师的“忽悠”到底要不要听?答案是肯定的,只是关键在于不仅要听,更要有针对性的听。招生老师介绍高校优势的信息,家长和考生要接收,因为这些优势在高校官方网站的简介中未必会看到。
误区三:不能转专业的高校不能选
由于高中和大学的学科教育存在很大的差异,进入大学之前很少有考生对于自己所学的学科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加之学习一个不适合自己的专业也令不少考生难以接受,所以很多考生和家长在志愿填报后仍然因担心专业被调剂而忐忑不 安。这就让很多考生和家长将入学后转专业看作规避选错风险最好的救命稻草。
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因为家长和考生对于高校和专业信息的掌握程度不够。考生在填报志愿之前应该尝试多种渠道尽可能多地获取高校信息,除了高校的历史、师资、特色学科、各类排名等这些对高中生来说似乎比较难以理解的指标外,高校对于考生是否适合,还要考虑学校与本科人才培养息息相关的学风、文化氛围、对本科教学的重视程度、本科生国际交流比例、专业自由度、学习生活条件等带有一定主观性和细节性的内容。
误区四:填志愿,把此“兴趣”当彼兴趣
在选择专业时,志愿指导专家经常鼓励考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去选择,但有些考生却表示自己按兴趣选了专业,结果并不满意,不只专业没有学好,最后兴趣也没了。这种现象为考生和家长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如何识别自己的兴趣?
小编在此给大家三个建议:一是拆分你的复杂“兴趣”,找到其中与本科专业直接相关的内容;二是找一些职业规划、性格分析的工具,认识清楚自身的需求和特色,在本科专业中找到与自己契合度最高的方向;三是选择科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延展性高的基础学科专业,通过大学阶段的学习了解,再有目的地进入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具体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