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普通高招 >志愿填报 >高考填报志愿十大误区一览 给考生和家长参考(下)

高考填报志愿十大误区一览 给考生和家长参考(下)

浏览:445 来源: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 2019-06-26 20:32:07

  如何填报志愿、填报志愿需要注意些什么备受考生和家长关注。针对填报志愿时会遇到的问题,小编特意为大家整理了常见的十大误区(下),一起来看!

一、不服从专业调剂

当考生在报考某院校时分数不占优势(够了院校提档线,但不够所报专业的专业录取线),不填写“服从专业调剂”就意味着学校将会作退档处理。每年高招录取过程中,都有相当一部分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专业志愿没有拉开梯度,没有掌握好专业级差,或全部填报热门、紧俏专业,且不服从专业调剂而落榜。

二、平行志愿没有风险

平行志愿虽然减小了志愿填报的风险,但仍然存在一定风险。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投档后又被退档的风险。

平行志愿的投档比例在105%以内,但是仍有5%的考生投档后可能会被退档。退档的考生,将直接进入征集志愿。这是平行志愿最大的风险。

被退档的理由大致有:高考分数在所有被投档到该学校考生中偏低;填报专业志愿太高,且不服从专业调剂。当然,如果高校实行“进档即取”的原则,那么,只要分数达到投档线,服从专业调剂,就不会退档,落榜风险将大大减少。

2.定位不准确的风险。

一种情况是院校定位太高,考生对自己的实力估计过高,所填报的院校志愿投档分均高于自己的高考分,导致无法被投档;还有一种情况,院校定位过低,失去了冲更好院校的机会。

3.院校志愿之间没有梯度的风险。

院校志愿梯度要根据高考分数和志愿个数来决定,不能过小,过小会导致没有梯度,造成志愿浪费;也不能过大,过大容易浪费考生的分数,除非在这个区间没有考生适合报考的院校。

三、选择专业时,不考虑孩子的兴趣、特长

在选择高考志愿时,父母固然要考虑孩子将来的职业规划,但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到他的自身特性。选择符合考生特性的专业,扬长避短,才能促进其学有所成,为将来获得一个理想的职业创造条件,这才是最佳选择。

四、选择志愿是家长的事

每对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大学,但有些父母主观决定考生的志愿,忽略孩子的兴趣、爱好,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在填报志愿的问题上分歧很大。在填报志愿的整个过程中,父母的角色定位是参谋。应该把填报志愿的决定权还给孩子。

五、照搬往年的录取分数来报志愿

“老师,今年学校最低录取分数线多少啊?”“我这个分数,能上你们学校吗?”……在咨询会上,分数是家长们咨询最多的问题。类似的问题把招生老师也给难住了,他们只能告诉家长“录取分数不是学校决定的,要看考生报考的情况”。

在咨询会上,不少高校会粘贴出该校近几年的录取分数线,以供考生和家长查阅参考。本是一个参考系数,不少家长却误把它当成衡量的“尺子”,拿孩子的分数和以前的录取分数线“对号进座”。

实际上,高校的最低录取分数线是自然形成的,录取结束前无法准确知道。另外,高校的录取分数线存在波动,有的还有“大小年”现象,即一年高,一年低。考生要多分析几年的录取情况,还可关注分数线与批次线的差值、分数线对应的考生“位次”等。


责任编辑:王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