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即将结束,高三的同学们在进入三轮复习之前,一定要调整自己的状态,为最后的冲刺提前打好基础。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又该如何准备呢?
一、把握课堂
吉林文科高分考生曹宇涵最大的秘籍就是上课好好听讲,高效利用课堂时间。她说自己上课特别认真,哪怕是已经会的知识也不敢忽视。
实际上,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异是从课堂听讲开始的。仔细想一想,每天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用于课堂上。如果上课走神、思维不活跃从而错过重点难点的讲解,那就需要在课下花费更多的时间去补救。所以,孩子们一走进课堂就得排除一切干扰,集中精力认真听老师讲课,不要错过任何一个知识点。不懂的就做好标记,下课立即找老师问。
二、时间管理
四川理科高考高分考生黎雨佳,每个星期都会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精确到每一天,每一个小时。湖北理科高分考生肖雨甚至精确到每天的课间十分钟,把当天的课间利用率计算出来并写在一个本子里,然后给自己打个分,反思自己哪里做得还不到位,第二天坚决改正。
重庆高考理科高分考生杨馥伟从高三上学期开始,就根据高中的各科知识点制定了大致的规划,细节到哪一天的哪一节课复习哪一个知识点,并且在整个高三严格执行。因此,到了高考前两天,别人都在加大复习力度,捉襟见肘的时候,他反而比较轻松。
现在的孩子多半都有拖延症,这些高考高分考生的时间管理方法绝对是非常值得借鉴的。前期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并且有自制力和执行力,那么到最后关头才不会手忙脚乱,顾此失彼。
三、自主学习
贵州理科高分考生李旭杨说:“学习就像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赛跑,如果需要别人在背后推着,甚至是用鞭子赶着自己往前跑,肯定是到不了终点的!”是否能够进行自主性学习,是成为一个普通的好学生与做一个佼佼者之间关键的区别。
四、注重效率
很多孩子看起来很努力,课间不出去玩,晚上熬夜学习,周末也窝在家里做题。他们在学习上花费的时间并不比他人,甚至是高考状元们少,但是成绩却平平无奇。原因就是他们只是“看起来很努力”,并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只是在漫无目的、心浮气躁地“磨洋工”,感动了爸妈,也感动了自己。而那些成绩优秀的孩子,从来不熬夜打疲劳战,该放松的时候就放松,该学习的时候就静下心来学习,全神贯注,心无旁骛。
可见,决定孩子成绩的并不是在学习上花了多长时间,而是这些时间是否“有效”,是否都能集中注意力。
五、调整心态
学习是一条漫长的路,行走过程中,成绩起起落落是常有的事,甚至有时还会伴随着焦虑、躁动、怀疑自己等不良情绪。
湖北文科高分考生范筱雨刚读文科时,状态并不好,低迷期有三次考得很差。贵州理科状元查致远也曾出现过低谷期,那一段时间,学习上的漏洞和吃力都一并显现了出来,让他难以承受。好在,两个人都没有沉溺于迷茫中,而是及时调整心态,整装待发。
在学习这条路上,拼的不仅仅是成绩,更是心态。孩子想要在最后的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既要靠平时扎实的学习,也要靠良好的精神状态。
河南广电主办 河南广播电视台数字多媒体工作部承办
资源支持:河南广播电视台十套频率 河南广播电视台九套频道大象新闻客户端 大象融媒新浪河南 东方今报
版权所有: 河南广播传媒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