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普通高招 >志愿填报 >机器人“出圈”,如何赋能千行百业?

机器人“出圈”,如何赋能千行百业?

浏览:1715 来源:光明日报 2023-02-17 11:33:04

最近,机器人“出圈”了。特别是电影《流浪地球2》里的四足仿生机器人机械狗“笨笨”、可穿戴的外骨骼机器人等“黑科技”,都让人对机器人的魅力刮目相看。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7部门印发《“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加快推进机器人应用拓展。《方案》提出,到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实现翻番,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行业应用深度和广度显著提升,机器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

当前,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如何?“机器人+”对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带来哪些影响?今后应怎样推动我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光明日报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产业呈现强劲发展势头

“穿上外骨骼机器人,就像有了‘超能力’……”如今,在电影中走红的外骨骼机器人已经从科幻走进现实,在医疗、养老等多个领域得到应用。比如,康复类外骨骼机器人可以辅助病人行走、进行康复训练等。

这是我国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的真实写照。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表示,近年来,我国机器人产业呈现强劲发展势头,产业规模快速增长,技术水平大幅提升,应用深度和广度加速拓展。

《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22)》显示,2021年,我国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超过1300亿元,工业机器人产量达36.6万台,比2015年增长了10倍,稳居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101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加快成长壮大,工业机器人已在汽车、电子、机械等领域普遍应用,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在教育、医疗、物流等领域大显身手,不断孕育出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

拓展机器人应用深度和广度

《方案》明确,到2025年,聚焦10大应用重点领域,突破100种以上机器人创新应用技术及解决方案,推广200个以上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创新应用模式和显著应用成效的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打造一批“机器人+”应用标杆企业,建设一批应用体验中心和试验验证中心。

我国工业机器人应用覆盖国民经济60个行业大类、168个行业中类。据有关机构统计,2021年我国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达到每万人超300台,比2012年增长约13倍。



责任编辑:李媛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