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考初试分数线还未发布,但很多考生已经跃跃欲试了。能够进入复试的考生虽然属于初试胜出者,但如果不在复试中打一个漂亮仗,就会前功尽弃。尽管我参加研考时初试成绩并非名列前茅,但由于在复试前做了充足准备,最终也成了“被留下”的人。希望我的复试经验能对考生有所帮助。
很多考生都在搜寻复试技巧。我认为,复试流程和技巧同等重要,考生都要在考前了如指掌。
在复试中占比最大的当属专业课综合能力面试。复试考查的内容涉及英语听说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大体包括专业课笔试、英语听说能力测试和专业课综合能力面试三大部分。专业课综合能力面试是对考生综合能力的测试,不仅涉及考生对专业知识、学科基本理论以及前沿知识的了解和把握,还涉及除专业知识之外的各方面素质的考查。
面试时,学校一般会派出由4至6名导师组成的复试小组,一名老师担任主考官,时间一般为半小时到40分钟不等。面试通常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由一位主考官负责整个面试过程的单独面试,起主导作用,其他老师辅助考查;二是由多位主考官参加整个面试过程,轮流与考生交谈。后者是比较常见的方法,同一名考生会给不同的导师留下不同的印象,最后汇总得出的成绩会相对公平。
面试流程在各校也有所差异。回忆起来,我和身边的研友经历了三种流程:第一种是抽题。考生的进场顺序按照初试成绩排列或抽签决定,进场后抽取试题,经过一两分钟思考后作答。第二种是由考官直接向考生提问。如果学校允许考生在报名时选定导师,那么该导师是主要提问者;如果学校没有规定预先选定导师,则由复试小组成员轮流提问。第三种流程比较常见,考生按照一定顺序进入复试考场,进场后先做简短的自我介绍,随后抽取试题作答,并回答复试小组成员的提问,每位考官问一两个问题。
一般来说,导师比较看重考生的四个特质:一是探索能力强。尽管通过初试的考生学习成绩都不错,但只能说明应试能力强,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在初试中并不能得到体现。而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有能自主查阅相关文献、自觉学习研究的能力。二是意志力坚定。除了相当的专业素质之外,坚定的意志力也是研究生必需的。科研生活比较枯燥,只有“坐得了冷板凳”,不怕困难,态度积极,有信心克服科研中的各种障碍,才能坚持到最后。三是要有团队意识。做学术不是单打独斗,几乎所有科研项目都是很多人共同努力的成果。即使在没有做项目的时候,大家也要共同学习进步,学术上有问题互相讨论和解决,生活上有问题互相理解和支持,这是个人成长和团队进步的重要因素。四是善于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研究生阶段虽然有导师带着,但导师更希望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对某个实验、某篇文献有自己的观点。善于发现的能力很重要,很可能一个不经意的发现就能成就一篇优秀论文或一项科研成果。这也是导师最欣赏的素质。
河南广电主办 河南广播电视台数字多媒体工作部承办
资源支持:河南广播电视台十套频率 河南广播电视台九套频道大象新闻客户端 大象融媒新浪河南 东方今报
版权所有: 河南广播传媒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