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考试 >资考答疑 >“挂证族”还能“挂”多久?

“挂证族”还能“挂”多久?

浏览:3519 来源:中原招考网 2018-04-17 14:47:00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连续曝光9人,因工作单位与注册单位不一致,被撤销造价工程师注册。他们就是俗称的“挂证族”,将个人职业资格证书挂靠到其他工作单位名下,获得报酬或其他利益。
  在我国,单位若要进行资质升级,须配备相应数量的注册人员;年审时,须出示其资格证书才可通过核验。由此,催生出“挂证”现象。目前,“挂证族”多出现在建造师、药师、造价工程师、消防工程师等职业领域。
  近年来,国家多部委联合打击挂证现象。2017年,人社部推行社保一卡通,将社保信息全国联网,其中就包括职业资格证书信息。社保缴纳单位与证书注册单位不一致,意味着人证分离,将受查处。
  这对挂证现象起到了一定监督作用,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挂证公司也为他缴纳一份社保,这让他就像公司正式员工一样。
  为什么人证无法合一?有证的人不会干活,干活的人没有证。事实上,职业资格考试考察的内容,和实际工作需要并不完全相符。国家规定、企业需求、人才素质之间的不匹配,是“挂证族”依然活跃在市场中的关键原因。
  此外,职业资格证书分为“大证”和“小证”,费用根据证书种类和市场行情而有所不同。如给排水工程师证书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一些公司愿意为此支付每年十万元以上的挂证费,而二建则属于“小证”,一年的费用仅在万元左右。
  减少企业对资格证书的依赖,也是从根源上杜绝“挂证族”的重要途径。2018年3月5日,住建部复函同意《广东省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放管服”改革试点方案》,其中就提到将企业资质许可事项委托下放的举措。清理与企业资质相关的行政许可事项,进一步降低资格门槛,减少企业资质与人员资格之间的挂钩,实际上就是减少企业在资格证书上的硬性任务,为企业减负,增加发展活力。
  而对于“挂证族”来说,增强自身竞争力,做到不仅有证、更有能力,成为企业和市场需要的人才,是更加稳妥而长远的自身发展道路。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