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考招生 >特色学校 >孩子学艺术家长易陷入三大误区

孩子学艺术家长易陷入三大误区

浏览:3310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2015-02-03 15:53:06

  误区一: 天赋第一 
  “这孩子手的条件能不能学钢琴?”“你看这个孩子能跳舞吗?”“老师您给鉴定鉴定,我家宝贝有没有学小提琴的天分?”据报道,不少教艺术的老师告诉记者,很多家长在考虑要不要让孩子学艺的时候,总要先打听这一类的问题。不少家长认为,学艺术是必须具有天赋和身体条件的,没那个先天条件就别浪费精力了。 
  观点:无论是自然条件还是音乐才能方面的条件,对孩子的制约不在于能不能学艺,而在于能学到什么程度。如果仅仅把学琴当做业余爱好,那么大多数人都有学艺的条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所有孩子都能够学习至少一种乐器,这对孩子的全面发展是有好处的。 
  误区二: 进度比赛   
  有的家长会给孩子制定详细地考级计划,比如小学毕业前一定要考完钢琴10级等,说起自己孩子的学琴培训计划来一脸严肃。然而记者调查发现,相当一批家长的做法需警惕,那就是乐器拿到十级对孩子来说就算学完了。有的家长集中精力忙孩子课业,忘记了曾经要把素质教育坚持到底的豪言壮语,而有的家长则另开项目,让孩子转学其他艺术项目。 
  观点:如果家长并不打算让孩子搞专业,就要在自己心里把进度、成绩放在次要位置。家长需要考虑的是,怎样使孩子在适度的努力下继续下去,并且让孩子从中获得快乐。在学艺热潮中,很容易不自觉地就给自己家孩子找到一个参照物,无法控制地去对比,继而产生攀比心理,其实这样的做法大大破坏了对孩子艺术修养的培养。 
  误区三:甘当监工
  记者发现一个颇为显著的现象,虽说报名学艺术的是孩子,但拿着笔记本苦记技术要点和练习曲目,追着老师勤问不已的不少是家长。学琴的孩子身边通常有这样一位极其尽职的家长,只要孩子弹奏错了音,他们就会立刻出现:“怎么这么不用心?”说完以后往往并不罢休,还要监视孩子反复练习,紧紧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 
  观点:一些家长不自觉地将孩子的学琴赋予了社会竞争的色彩,寄予了对孩子未来美好人生的高度期待。学琴俨然成了一项关系到孩子未来生存的严肃问题,从而导致了极高的压力状态。在家长这样的心态下,孩子的学习成果往往会事与愿违。建议家长送孩子学艺,也要学会放手,这样孩子快乐,家长轻松。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