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不要做的七个减分行为
浏览:3928
来源:中原招考网
2016-05-26 09:11:54
一、过分唠叨
尤其是当母亲的,总是不放心,一句话恨不得说上八遍,“考试了吗?上课听懂了吗?”“怎么又看电视?这样还能上重点吗?”
本来孩子复习紧张,情绪不太稳定,父母无休止的唠叨,更容易诱发不良情绪。这种督促不但于事无补,还容易伤害感情。
父母一定要克制自己,少说多做。孩子不想听你讲话,不妨变换形式,比如写个纸条放到书桌上。
二、物质奖励
为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有些家长喜欢用奖赏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比如,“考得好,给你买笔记本电脑”、“考上重点班,带你到国外玩”,其实这些并不能起到什么实质促进作用,反而增加了孩子的心理负担,怕考不好受到惩罚。
三、言语威胁
有些家长为了促使孩子努力而制造压力,“考砸了,我们就不管你了”、“考不上重点高中,你这一辈子就完了”……诸如此类的话,会使孩子产生对中考的担忧和恐惧心理,不利于考试的发挥。
四、榜样比较
“你看你表姐多争气,考上了重点高中”、“某某多争气,一模又是全年级前十名”有些家长为了激发孩子奋进,总是树立很多榜样,但这些看似激励的话,却对孩子没有促进作用,反而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
越拿孩子的不足跟别人比,他就越觉得高不可攀,越自卑气馁。正确的做法是,多过程比较,少成绩比较,多和自己比,和过去比,和同等水平的比。
五、过度保护
考前,不少家长把孩子重点保护起来,全家人都围着孩子转,甚至请假在家照顾孩子,把起居生活大包大揽起来,这反而会增加孩子的不安,一种到了中考如临大敌的感觉,还增加心理负担,不利于以一颗平常心面对中考。
六、过多干涉
看到孩子不抓紧学习就着急,特想帮助孩子提高分数,有些家长喜欢对孩子的时间进行规划,不准这么做,必须那样做,可是效果适得其反。一位学生说,一举一动好似受监视,这样很压抑,爸爸的方法不适合我等。
七、期望过高
家长对孩子有期望,但要建立在孩子的真实水平上,不要给孩子规定必须考上什么学校,最好不要过多谈论。引导孩子把关注的焦点从考试结果转移到学习过程中来,告诉孩子只要踏实过完这一个月就行,这样孩子没有负担就能轻装上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