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考招生 >特色学校 >孩子住校期间家长应该这样做

孩子住校期间家长应该这样做

浏览:4283 来源:河南商报 2016-08-18 11:07:01

  孩子住校对家长和孩子都有很大的影响,住校到底好不好,利弊各是什么?孩子已经住校,家长在这期间应该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更快的适应,融入环境?
  住校利弊分析
  住校一般情况下,一、可以在同学的带动下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当中;二、可以在晚自习的时候有老师辅导和监督;另外还可以借此机会锻炼一下他的自理和社交能力。弊端就是:也有可能适得其反,住校不能适应的情况下还会影响成绩,以及同学舍友关系一团糟。住校期间没有家长的陪伴会有情感上的失落,孤独感会增强,如果不能很好的融入同学关系中,对孩子性格的形成也会不利。
  孩子已经住校,那就要求家长做到以下几点,来变弊为利,帮助孩子完满的走过三年学习时间。
  孩子住校期间,家长该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更好得适应,变弊为利?
  一、要为孩子做幸福生活的楷模
  很多孩子都说,父母已经做得很好,只希望父母幸福快乐,保重身体。
  其实孩子说这话,是对父母的理解和感恩。在担心他们的同时,也在担心生他养他的这个家。这时候父母就应该让孩子放心,经常和孩子说一说家里的点点滴滴,最好不是负面的事情,而是以幸福快乐为主。
  另外,经常给孩子说一说在生活上幸福的、温暖的收获或感悟,这样也可以在孩子心里种下幸福的种子。  
  二、要给孩子绝对的信任
  父母很难做得到的是放心,绝对的信任。这时候的孩子需要家长的信任,也许刚到学校他们会各种不适应,也会怀疑自己能不能适应,这时候家长需要给予他肯定,说给他听“妈妈相信你可以的。”信任是最好的鼓励,不仅仅在住校上,在孩子的学习上也是需要绝对的信任的。
  这种信任建立在充分尊重孩子的基础上,把他们当成和父母一样有独立人格的人来尊重,而不是一味地当成附属品来约束。这种信任建立在相信孩子的基础上,相信孩子是在自主地努力,而不是只有严格管束才懂得努力;相信孩子让父母放心是源于真挚的爱而不是为了摆脱管控去偷懒;相信孩子即使有困难也能通过自我的调整和努力渡过难关。这样的信任没有附加条件,也不讲代价。
  三、给孩子做一个调节心理的榜样
  有些孩子需要向您倾诉生活学习中的不愉快,却并不希望父母陪伴他们一起焦虑。他们只需要一个可以倾听他们心事的好听众,而不是一个并不高明的开导者。多听听孩子的倾诉,也许他们希望父母听到一件事就只认为是一件事,而不要瞎猜,不要联想成一万件事儿。他们希望父母听到他们吐露不愉快会后仍能相信他们还可以自我调整,而不是陪他们一起着急上火。如果让孩子发现,孩子的倾诉给父母带来了压力,敏感的孩子也许就不会再相信倾诉了。而这样的倾诉对孩子缓解压力又是那么那么的重要,您怎么忍心以这样的方式关上这扇门。
  孩子说,希望家长能在平常给我们传递乐观向上的态度和情绪。父母能为孩子做一个调节心理的榜样吗?要孩子有耐心,您就要您比孩子更有耐心。要孩子不紧张,你就要比孩子更从容。你要有度量,您要允许孩子慢慢来,慢慢来。
  四、要会和孩子侃侃大山聊聊天
  孩子说,希望打电话的时候除了“你要努力,再不努力就晚了”“你别光玩儿”之类的话,说点别的。
  孩子说,吃喝无所谓,给我讲新闻上的大事儿,讲笑话。
  孩子说,希望家长做的是,每天上校网,看看有什么新鲜好玩儿的事儿,告诉我,给我增加点动力。
  是啊,我们和孩子聊天的话题不要仅仅局限于吃、穿、住、学,如果可以,您可以和孩子聊一点新闻热点,让孩子在学校也能听见外面的新鲜事。让孩子给你讲一讲学校的新鲜趣事儿。这样你也可以间接知道孩子在学校的生活和状况。不要事事都要求“有意义”,有时候需要来点儿“有意思”,有时候“有意思”就是“有意义”。
  很多社会上的新鲜事您可以和孩子谈一谈,争论争论,争论到面红耳赤也好过面无表情。您可以以您的人生观说一说自己的理解,但不需要说教;你也可以听一听九零后的理解,也不需要纠正:聊天,聊天就好,聊天就是最好的沟通。
  在这样的聊天中,不仅可以拉近您与孩子之间的心理距离,还可以调节孩子的情绪,让他在学校状态更好。
  五、要客观评价孩子并合理期待
  压力不仅是来自于竞争,更来自于对竞争结果的期待。不合理期待往往是孩子精神焦虑。不光是学生,更有家长,对孩子的期待往往会超过孩子现有的能力水平,会让孩子拼尽全力去跳也够不到那个目标,于是就会在屡试屡败中积累挫败感,丧失自信心,焦虑随之而来。
  孩子说,不要总是给我定下太大的目标,施加压力。
  孩子说,了解我的水平并给出合适的建议远比泛泛地寒暄更重要。
  孩子说,需要父母了解我真正的实力,做出合理的期望和适当的鼓励。
  是啊,这样的要求恰当而且迫切。信任孩子不是放任不管不关注,需要你了解的,你要通过孩子的倾诉和老师的反映,尽可能多的了解,以此来及时调整心理预期。别的孩子的分多分少都不是对自己孩子提高或降低要求的依据,只有您孩子自己的情况才是。一个合适的定位对孩子大有益处。这也是我们需要共同配合才能解决的问题。
  我们剩下的时间越来越短,我们的心,必须从“期待改变”慢慢过渡到“平和接受”。
  六、父母是孩子远在家乡的一双眼睛,一双手
  这一点很现实。寄宿制学校的条件限制了孩子与外界的接触,限制了一些孩子自己做事的机会。比如上网查找考试信息,比如上网查找参考书籍资料,等等。这时候,您就应该是孩子远在家乡的一双眼睛,一双手。
  孩子说,爸爸妈妈要赶快学会网上买书。这是孩子也是时代对你提出的“高要求”。
  孩子说,爸爸妈妈要关注学校的各种信息,时刻向我“汇报”,这也是很现实的事情。
  您能让孩子看得更远,更清楚,您的引领也是孩子走向优秀的保证。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