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缺少自制力?
浏览:3420
来源:河南省教育厅
2017-03-20 15:44:42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米歇尔教授做了一个著名的“棉花糖”实验,他邀请了许多四岁的孩子参与这个实验。开始时,他告诉孩子们:“这里有颗棉花糖,我需要离开房间15分钟,等我回来时,如果棉花糖还没有被你吃掉,我就会再给你一块作为奖励。”但是在教授回来之前只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没有吃掉棉花糖。
14年后,米歇尔教授找到了当年参与棉花糖实验的孩子进行了后续调查,发现当年可以忍住不吃棉花糖的孩子普遍更具竞争力。至此,他提出了一个重大的发现:自控力是决定孩子今后成就的重要关键。
为什么孩子会把棉花糖吃掉?无非这两点:
一、对未来的目标期待不大
罗彻斯特大学教授Celeste Kidd在引入“棉花糖”实验之前,将孩子分成A、B 两组并告诉他们:“你们可以现在用这些旧的蜡笔,或者稍等一下,待会去拿一些全新的更加漂亮的蜡笔给你们用”。十分钟后,A组人员拿着全新的蜡笔回来了;而B组人员空手回来。经过这次“热身”后,Celeste Kidd教授开始引入了“棉花糖”实验,结果非常令人震惊,A组的孩子通过测试的比例要比B组的孩子高出四倍。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我们对孩子做出的承诺一定要想方设法兑现。当孩子出现任性淘气的现象,我们想哄骗一下时,请千万三思,这样的许诺,虽然似乎“解决”了当下的问题,但从长远损害了孩子成功的能力,值得我们去做吗?
二、对眼前的诱惑难以拒绝
麻省理工大学教授William认为15分钟对于孩子来说太长,于是也把“棉花糖”实验改了一下:在做实验的时候他陪在孩子身边,每隔几分钟就鼓励一下孩子,结果通过测试的比例要比Celeste Kidd教授远远高于三分之一。
家长们也许是不知道怎么鼓励孩子,也许是习惯这样表达,当随口说出这些话的时候,我们自以为是地认为这是勉励孩子的方式,有比较才有进步,他们会向“100分”、“别人”看齐。如果你像William教授那样,用鼓励去替代挑剔,那么相信孩子听到后会为长远的目标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