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生招考 >研究生招考 >研考报名正在进行 报志愿需注意四点

研考报名正在进行 报志愿需注意四点

浏览:4021 来源:未知 2014-10-31 17:28:00

  10月是研考生最“揪心”的一个月,报名成功意味着对研考志愿做出了最后的抉择。和高考不同,研考只能填写一个志愿,可谓“一报定音”。有的考生在学校、专业之间犹豫不决;有的考生在所报专业的不同方向之间犹豫不决;有的考生在报考时严重被外界因素干扰,改变了本来的志愿;有的考生把调剂当作“第二志愿”,认为“第一志愿”报不好也有退路。那么研考生的志愿究竟该如何报呢?记者采访了郑州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李君靖和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研究生处的副处长刘国华,总结出了考生在报志愿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求稳的考生,把握四个规律
  每年总有这样一群考生,在报名前着手准备公共课、专业课的基础部分,在报名时才决定报考哪所学校。对这部分考生,如果以“过”为标准,以下四点可以参考:
  首先是在统考、自命题之间,考生的专业考试如果存在可统考、可自命题的形式。如教育、心理学等专业,考生尽量选择进行统考的学校,因为统考题目由国家统一命制,考生可不受因地域差距造成的信息差异的影响,多年的统考题目相对来说更稳定。
  其次,在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之间,考生可以选择专业硕士。如会计专业,专硕两门考试都是统考科目;再如英语专业,学硕还要考第二外语,专硕翻译硕士则不用。这就给了“非科班”考生更多突破的机会和更高的成功率。
  再次,有些学校部分专业减少学硕的名额,甚至不招学硕只招专硕,学硕只从推免生中选取。仍在犹豫的考生要寻找“招生指标”的规律。考生要对比所选学校的招录比,同时考生也要查询学校的往年分数线,选择分数线上下波动不大的,这样才更稳妥。
  最后,考生要善于发现冷门、热门专业的规律,但要注意并不是所有冷门专业考入几率都大。 
  二、考虑风险,别只为考上
  有些考生已定好大方向,但迟迟未能确定小方向,有些学校相近的专业初试科目一样,但录取分数和发展方向不一样,这就看考生要如何承担“风险”了。考生把“风险”置于当前,就可以通过考更高的分数进入更热门的专业;如果把“风险”置于以后,就不要计较就业的得失。但有些专业差异并不明显,如很多考生认为考金融学能进银行,但事实上,银行在招人时也会招统计学毕业生,而金融学的录取分数远在统计学之上,考生不必非金融专业不报。但有些专业很“专”,发展方向有很大差异,如新闻学和新闻传播硕士,学习的研究方向以及未来的就业方向也有很大差别。这时考生就要仔细斟酌,不要只求考上。
  三、报考排序,因专业而异
  在报考时,考生总是在心里暗暗给学校、专业、导师、城市这四个因素排顺序,由主到次来选择志愿。但究竟哪个因素应该排在第一位?其实最重要的应该是学校。因为考研和就业相关,学校的牌子往往是就业时的“敲门砖”。很多用人单位在短时间内没办法全面掌握一个求职者的能力,毕业证能有一定的“发言权”。
  专业不同,各因素的重要性也不同。对于理工科的考生来说,专业更重要,但对于文科考生来说,比如外语专业,只有在好的城市才能有更好的实践机会,所以城市因素更重要;至于导师因素,取决于考生考研的目的,如果考生希望在学术上有所造诣,导师的因素就大于学校,如果学术研究只是作为备选,考研是为了更好就业,那么学校因素就大于导师。但是提醒考生,对于医学专业来说,导师因素是最重要的。 
  四、不要把调剂当“备胎”
  有些考生总是心存侥幸:如果报的志愿考不上,还有调剂呢。提醒考生,在报名时,不要把调剂当“备胎”,因为调剂偶然因素很大。而且,有些院校只接收校内调剂,考生要提前了解,不要最后“无路可退”。
  2014年“研究生自费”和“取消年龄限制”的政策公布后,很多考生深受其影响。不少考生想法走极端,有的认为研究生花钱就能上,有的认为既然花钱了,一定要物有所值,非名牌不上。还有些考生看到取消年龄限制,认为考研人数会猛增,本来有雄心壮志,现在也畏首畏尾了。记者认为,不论如何变革,考生不要有太大压力,这些改革都是为了使教育更公平。考生还是要结合自身情况报考志愿,不要让外因成为决定因素。  
责任编辑: